Fedi 上琐碎的读书笔记整理(测试)

一些与标题没有太大关系的碎碎念: 很早就想写这篇博文,今天决定写却是临时起意。自从建博客之后,每写一篇博文似乎都像在进行一场仪式,这种正式感虽然督促我将自己的想法以更清晰的形式进行表达,但也导致了一个问题——我始终无法像在 fedi 写嘟文那样自由惬意地传达自己(大部分是突然出现)的情感和思考。于是今天我想试着抛弃那种仪式感,尝试将想法快速进行整理和表达。这个博客主题可能也要换掉,每次都要思考一下首页的图片用什么,博客页的图片用什么,还要存到云盘上,我不想花这个时间,想要写纯文字的东西。

Fedi 认识我的人大多知道我在晚上精神状态比较活跃,但最近为了生活,我想要调整自己的精神与睡眠。想法常常在深夜冒出,但现在我不允许自己花太多写博文(已经吃了安眠药的情况下脑子也会很快变糊)。于是我想试着先大致记录下一些粗略的东西,什么时候有新的想法时再来详细补充并修正文笔错误、调整文章结构。

读书之前我看在低端影视上看了《格斗俱乐部》的电影。剧情中的反转没有让我太惊讶,因为曾看过大陆一部电影(我突然怎么都想不起来它的名字,是关于假钞的,周润发是主演之一),电影中就有反转剧情,但那部电影拍摄时间距离今天并不是很久,现在想来,它大概也有致敬 Fight Club 的成分在,揭露真相时的镜头表现与 Fight Club 很相似,假想人都是疯癫的与具有反社会人格魅力的,主角则一个是疯了不自知,一个是为了脱罪而虚构人物。

如果我按照电影发行顺序看,应该会对 Fight Club 感到更加震撼。

电影虽然国内没有直接的观看通道,但声誉极高,我看完后却觉得有点失望,并习惯性去豆瓣、知乎搜索各种影评,希望通过那些让我欣赏到好作品中的内涵。

但是看着看着,我突然觉得这样不对,这样没有意义,我为何一定要借助他人的言语和态度来评价电影?于是我不再去看那些,也希望自己今后在拥有清晰的评价前不要去看别人的影评,不要受到他人的影响。

缓了缓心情后,我开始慢慢悠悠地读原著。网盘找不到直接就可以下载的电子书,于是从 play store 的 books 商店找到了这本台湾翻译的《鬥陣俱樂部》来读,先从免费试阅开始,如果还能读得惯繁体就购买。

故事正式开始前是两个序言,读最初的那个序言时,我有种看完电影后去知乎翻「为什么很多人都对搏击俱乐部评价很高?」的回答时的烦躁感,烦躁感从这句话开始:「充其量又是那些閒得慌的白領階級,稍微把身體的蠻荒放縱與想像力在無趣的健身房和龍蛇雜處的搖頭吧再越界一點點、流一點汗、有一點點虛榮的罪惡感。」

我当时的想法是:「我一上来便感到自己被冒犯了,不过类似的不爽感受在电影里也曾体会过。或许,我可以从小说中找到更确切的那个令我刺痛的关键点,我想那里隐藏着作者除了暴力宣泄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是无数喜爱这部作品的人为之难过的地方。我已经隐约感受到它的存在了,但我想要看得更清晰一点,这样心中的烦闷感才能消失不见,但这份烦闷感也可能会转变为更加绝望的情绪。」

接下来,我将怀抱着这样的念头,将这本书慢慢磕完。

序言中有作者关于幽默的见解。他把描述绝望的世界观的这本书写的有趣,是不想让书读起来太悲惨,因为「悲劇頂端的悲劇實在讓人消受不起。」

我从小就是个缺乏幽默感的人,最近啊,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以黑色幽默与嘲讽态度处事的例子了,有时也会反省起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这话是不是听着非常没劲?恩……

「挑釁」,我在电影与小说开始以及之后要感受到的不爽或许就意味着我被挑衅了。 我因这种不爽拒绝像往常一样通过知乎和豆瓣中他人的影评在心里给电影一个高分,我今天突然想到,这是否也是一种我被挑衅而下意识做出的反抗行为?我因为向 Es 承诺读完书再去讨论,而忍受着不爽阅读,试图可以在不摧毁自己的前提下理解这本书,并想给我心中的不爽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拒绝被他人定义,被他人回答,我希望自己去寻找这个答案,这也是我对「挑衅」的回应。

尽管我还是不喜欢搏击俱乐部中的很多东西,但阅读期间,我发现自己在逐渐受阅读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

有天我在商场吃了晚饭,习惯性回家前在一楼逛无印良品,看到了印着熊猫图案的灰色 T-Shirt,摸起来感觉很舒服,想要,尽管我不缺 T-Shirt 穿;试用出水流畅颜色简单好看的 marker,想要,但是我实际用的不多,家里还有两根足够日常使用;看到用点点排列方便整齐写字的大本子,简洁大方,方便书写,想要,但家里已有太多本子了。

我在里面徘徊了好久,最终什么都没买,或许是想起了这个电影,我想到了我看 sample 时认识的新词 Yuppie(雅瘩),我是否试图用一个个品牌通过店铺装璜、商品摆放和品牌那些所谓的理念来让我的生活看上去更精致更有人味?我是否已经购买了太多类似的商品,但实际证明不仅我不一定需要用到这些,很可能它们已经变成了我的负担(让房间整理变得困难)?我最害怕的是,我逐渐被这些东西贴上标签,迷失自我,失去我真正需要的东西(说实在话,我已经几乎是这样的状态了,我只是不想变得更糟,不想更加厌恶自己)。

这又让我想起大一前看过的一本叫做《极简》的书,大一上英语课时我本想就这本书进行我的演讲,但我搞砸了,后来我便因羞耻将这本书抛之脑后。现在又想起来,但我并没有再看的欲望。那本书中传达的理念我已经了解了,我学不到新东西;另外,「极简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有什么本质差别吗?我是说它们的核心,都是妄图通过某种理念改变生活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人可以借助商品的品牌表达自我,也可以被商品埋没,人可以通过丢掉非常多的东西找到自己真正重视的事物,但单调的房间也会让人感到乏味无聊。

不过后者倒是可以少制造一些工业垃圾,为地球环保做点贡献,另外我们还可以省点钱摆脱月光,但这并不意味着给自己挂上「极简主义者」的标签便让这个人变得闪闪发亮了,我讨厌以给自己贴标签为荣的人。极简源自对消费的叛逆,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叛逆与思考不应存在饱和的状态——即认为通过极简主义实现了理想的人生,若有人声称自己「因极简主义变得成功」,那更做作!叛逆和思考只会因某些因素而消失,永远不会达到饱和。

无印良品是否也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之一?回到最初,我想我在无印良品闲逛消磨的时光可以带给我一点小小的快乐,如果我想要购买,我实际是想要这一件件商品背后承载的舒适简单的生活,可一旦购买,我实际上不过是给我已经足够混乱的房间增添新的垃圾,于是快乐在购买的那一刻到达巅峰,在购买后化为尘埃,只留下账单和叹息。于是我决定,除非我带着明确的购买目的和购买清单来这里,否则我今后只逛不买。我是极简主义者吗,我是一个反极简主义商业化的人吗?我只是在尝试思考,我的思考和行动不需要被冠上任何主义或标签,你的也不需要。

读小说时常常感到叙事混乱,到处都是只有几个字的段落,就像主角混乱的脑袋一样。有时我不得不在脑子里勾勒出电影情节来捋清逻辑关系,让自己明白小说这里在说什么,对应电影哪个部分。如果没有进行修改,那我则专注于文字和影像的不同表达方式,比如看主角手背被化学药剂灼烧的这一节,观感没有电影强烈和直观,但让我想起我半夜肚子痛并且感到想吐的那些时刻:感到自己半睡半醒,在不完全的清醒和睡梦中挣扎,在扭曲的街道城市间徘徊,听到有人跟我说话,但话语全部都被扭曲,变得断断续续,叫人抓狂。;如果进行了改编,我会愉快地吐槽;如果小说里有电影里没有的东西,或者反过来,我就会试图从中寻找一些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来消除我先前的种种不满。

有时读着读着就感到自己被冒犯了! 生气,为什么这代男人都是女人养大的,你们为此感到焦躁,感到身上的男子汉气质都没了,你们打了常架便觉得干净的衣服和干净的屁股是羞辱的,怎么不问问你们不知道消失去了哪里的爸爸,为什么留下你和妈妈一起生活? 哦,于是你和你老爸谈了谈,你起初不理解他,后来你心里明白了,于是你开始做单身汉,或是你又抛下一个女人和你们的小孩去做你的男子汉,你毁灭世界毁灭家庭不给出一个答案,好你个男子汉!

有时只是觉得恶心…… 泰勒讲述自己如何在食物里捣乱,想到豆瓣上分享的那篇中文版里被删掉的序,里面说小说热销后有个餐厅主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神秘地告诉作者他如何在某明星的食物里作怪,觉得……挺没意思的。 人造脂肪肥皂……玛拉说她妈把不需要多余脂肪给身上几乎没什么脂肪的她(用来填补丰满的嘴唇),觉得家庭循环的脂肪比外来的更健康,真是把人看吐了。(这是作者在讽刺吗,还有泰勒做肥皂大卖那里),慢半拍才明白泰勒干了啥,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去偷,而是骗玛拉的母亲。看到「我的母亲!你把她撒得到处都是!」时我真的不行了 orz。两个在白色脂肪上滑冰的人……太滑稽了!、、

小说里到处都是「我知道因为泰勒知道」,感觉到这里真相已经很明显了,而且小说全篇都能感受到主角(即“我”)的疯狂。 不管是看小说还是看电影,都觉得主角老板(我看先不谈工作)为人还是……可以的?电影里死了吗?我不记得,应该没有,但是小说里死了,泰勒让太空猴把办公室炸了。这也是我最无法认同的地方,为何一定要这样凶残的方式,每一次破坏行动都极可能导致死亡,破坏一切后留下的只剩下迷惘的人、疯狂的人与残骸。

读这本书就好像在读一个疯子写的第一人称自传,全书充斥着暴力和粗俗的话语,就连我的感想也变得暴戾起来,好疲倦。小说的结尾没有烟花看,只感到非常空虚,非常绝望。虽然我还是不太喜欢它,但是它却和最近玩的受到改编电影影响的游戏一起不断让我思考很多东西,这些思考并不轻松,甚至一些令我痛苦。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无印良品那件事一样,我的生活开始不知不觉被泰勒带来的一切冲击着产生变化,它带来的哲思依旧在我脑子里不断让我思考,受到电影影响的游戏作品(Red Embrace : Hollywood)也在进一步影响我对生命的态度。